大稻埕景點》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北警署牢房、水牢打卡新景點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位於寧夏路,自大橋頭捷運站步行約10分鐘的距離,算是大稻埕新興的室內免費參觀景點,可與附近的新芳春茶行、星巴克保安門市及順天外科珈琲順遊。
前身是日治時期的台北北警署,館內主要展示台灣於1920年代,林獻堂、蔣渭水等人在大稻埕成立台灣文化協會的新文化運動,結合AR的多媒體科技打造嶄新的參觀體驗。
館內有著全台唯一的水牢,審問室與牢房在經過漫長歲月後變身成為拍照景點,來感受被關的奇妙體驗吧。
點此加入可大王粉絲頁,親子景點好玩情報不漏接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寧夏路87號。
- 電話:02-25570087。
- 開放時間:每周二至周日9:30~17:30;休周一。
- 門票:免費參觀。
大稻埕小歷史
大稻埕早期的居民在這裡設立公共的曝稻大埕,供稻米收成時曬穀,故取為大稻埕。1860年後,淡水港開通,大稻埕成為台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洋人紛紛於此成立商行進行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當地居民積累大量財富,同時將西洋風格的建築、宗教等文化帶入了大稻埕地區,街上開始出現異國風情的洋樓,也是現在大稻埕最具特色的街道美景。
雖然大稻埕在戰後因淡水河淤淺逐漸失去河港功能,製茶業在不敵外來競爭之下而蕭條,加上人口隨著市區發展的腳步而大量外移,導致大稻埕繁華落盡,一度成為台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
每到年節,迪化街特有的南北雜貨吸引大批人潮湧入,另隨著老屋新生及文創能量注入,遊客們再次見識到大稻埕的獨特魅力。
這次,大稻埕乘著藝文與懷舊氛圍的潮流,再次揚起風帆,在偉大航道上寫下另一篇精彩的故事。
台灣新文化運動背景
1920年代,台灣的知識份子受到中國辛亥革命及世界民族主義、社會主義思潮影響,體認到台灣人民不該被剝奪政治參與權,決心以文化方式提高社會大眾的知識水平,以對抗日本殖民者的政治箝制與知識封鎖。1921年,林獻堂、蔣渭水等人於現今的靜修女中成立「台灣文化協會」,以蔣渭水的大安醫院為核心,透過各地支社發行會報、舉辦文化演講、戲劇表演等,喚起台灣民眾對於社會與政治方面的自覺,進而持續以思想言論進行非武裝抗日活動。
1927年,蔣渭水與林獻堂、蔡培火等人創立台灣民眾黨,至1931年被解散,台灣新文化運動遂告中止,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便是記錄這段歷史,為國人梳理出新文化運動開展的歷程與前人們爭取自由與平權所付出的努力。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交通/怎麼去
- 搭乘捷運至大橋頭站2號出口、民權西路站3號、4號出口、雙連站2號出口。
- 搭乘公車至大同分局/民權幹線、紅29、紅31、內科通勤18 ; 靜修女中/民生幹線、42、539、811、紅33 ; 成淵高中/292、292副、539、756、820、226、63、承德幹線、304承德線。
- 民生重慶路口/重慶幹線、2、215、223、288區、63、255、300、302、304重慶線、306、306區間車、639。
- 汽車停車場:成淵高中停車場、朝陽公園停車場。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導覽
- 定期導覽:每週日14:00、15:30各有一場1小時的定時導覽,活動前半小時開放現場報名,於服務台填寫報名表單,每場次各20個名額。
- 團體導覽:
1.本館免費提供15人以上團體預約導覽服務,導覽人數上限為35人。
2.可供團體預約時段:
(1)每週二至週五10:00-12:00,14:00-16:00
(2)每週六、日10:00-12:00
(3)休館日及國定假日恕不受理預約
3.需於15日前線上預約,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團體導覽申請表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拍照須知
一般性參觀拍攝無需事先申請,但嚴禁於館內從事以下拍攝行為,詳細請見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官網。
(1)禁止使用閃光燈、腳架、自拍棒、反光板、燈具等輔助器材。
(2)禁止嬉鬧喧嘩、奔跑、跳動、躺臥、使用道具、倚靠古蹟建物與窗台、觸碰展品等影響古蹟安全及公眾權益疑慮之拍攝行為。
(3)不得違背公序良俗與法令規章,一律嚴禁任何商業用途。
(4)禁止婚紗拍攝、個人寫真、換裝扮相道具拍攝等。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建築特色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前身是1933年落成的台北北警署,當時為彰顯日方統治成就,此建物需營造統治威權的印象,因此採用當時最先進的「洗石子」、「磨石子」等建造工法,並使用馬賽克磚造與西洋圓柱等東、西美學融合裝飾。
同時內部已設有汙水處理、電燈、電話等現代化設備,堪稱是1930年代的指標性建築。戰後台北北警署由台北市警察局接管,因空間不敷使用,重新修建後已遮蔽原日治時期樣貌。
後來修復方向為回復日治時期原有的2層樓外觀樣貌,剝除外層增建物與油漆,保留外牆原始抓紋面磚並仿古修復,也完整留下了現今全臺僅存的扇形拘留室與當年刑求用的水牢。
前些時候,為探訪台北日式老屋的足跡,我接連走訪了大安區及北投區,見識到老屋新生的魅力,例如林務局保育小站結合繪本閱讀成為親子共讀天地;文房,最美麗的公益圖書館;齊東詩舍與台北琴道館、台北書畫院推廣琴、詩、書畫,成為台北最美的文學聚落。
結束日式老屋追跡後,我想換換口味便來到大稻埕,這塊曾見證台北繁華又具有人文歷史風情的老街,首站就是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站在紀念館前,仰頭看著它的外觀,中間圓形突起往左右兩側斜降,有人說像是警察的帽子,若是,真是切合曾作為警署的用途。
入口兩側各有一張照片,右側是台灣文化協會第一回理事會後的合影照,內有林獻堂、蔣渭水等人,左側展板則是蔣渭水成立的大安醫院舊照,醫院前方有兩輛臺車,上面載運著剛從基隆港口取得之《台灣民報》。當時雖然台灣社會已可發行報章雜誌,但內容仍須經過日本政府審查,內容常遭到日方塗改痕跡,用以箝制人民思想之手段。
展板背後則投映著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故事,可以大略了解本館的歷史由來。
一樓的左側有間咖啡廳,前身可是鼎鼎有名的保安捌肆,重新於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開張營業,並取北警署的台語諧音為八斤所,提供輕食與飲料,為這裡的濃厚歷史增添人文茶香。
由一樓右側逛起,首先來到多媒體 AR 歷史地圖,牆上是1920年的大稻埕市街的地圖,利用這像是望遠鏡的裝置對準地圖上的11處景點,畫面就會出現該處的建物今昔照片,並配合一段簡短的解說文字,分別介紹如下,是個相當有趣的體驗,讓人忍不住一個個看完。
1. 臺北民眾講座,這裡附設讀報社,讓不識字的人也能吸收到最新的文化思潮。
2. 靜修女中,該校前身為天主教道明教會創辦的「私立靜修女學校」,1917 年正式招生,是大稻埕內第一所女子中等教育機構。1921 年,台灣文化協會在此成立。
3. 春風得意樓—大稻埕頂級臺菜酒樓,1914 年開設,後來由蔣渭水先生接手管理,是文化運動重要的歷史場域。
4. 大安醫院—醫病,也診治臺灣的醫院,:1916 年由蔣渭水開設的醫院,除了是臺灣民報的總批發處,同時也是台灣文化協會的事務所及本部辦公處,更是當時社會運動菁英們的聚會場所。
5. 江山樓,被譽為日治時期四大酒家之首,是當時除臺灣總督府以外少數高大建物。
6. 永樂座,成立於 1923 年,年蔣渭水過世時的大眾葬就是在這裡舉行。永樂座除放映電影以外戲場演出場所,同時這裡也是李臨秋創作出《望春風》、《四季紅》的所在。
7. 港町文化講座,是文化協會傳播現代知識與自覺思想的重要據點之一。
8. 天馬茶房,是當時最熱鬧的交誼餐飲店。更是是二二八事件查緝私菸引發衝突處,寫下台灣史上最悲慘的歷史事件。
9. 波麗路,1934 年開幕,是第一家由台灣人開設的西餐廳,也是少數留存至今的景點。
10. 山水亭,是當時最有文藝氣息的文青餐廳。
11.台灣民眾黨本部,由蔣渭水等人創立,是台灣史上第一個政黨。
接著來到常設展「文化運動的光與影」,利用精彩的圖板介紹當時的社會環境與文化運動,摘述如下:
異鄉遊子爭平權,介紹當時的社會運動其實與東京的台灣留學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們所學的知識像是投入池水的石子,激起一波波的漣漪,開啟社會大眾的省思。
新舊文化交匯地:人文薈萃大稻埕,當時大稻埕不僅是社會運動的核心地,也是文人雅士匯聚之地,這裡不僅有四大酒家,更有為數不少的咖啡店,是當時的文青潮地點,也吸引了相當多的藝術家進駐,激盪出浪漫的文化情懷。
那些年那些事:社會運動紀事年表,展板上以三種顏色介紹當時發生的大事記要,「白色」代表著運動當中知識份子積極正面的紀事,「黑色」則是運動當中遭受到政府打壓的紀事,「橘色」則代表同時間,世界上各地方發生的大事。
臺灣史上第一個政黨—台灣民眾黨,成立於1927 年,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個合法政黨。他們在 1930 年初,曾經發送一封英文電報到國際聯盟抗議臺灣總督府的鴉片吸食政策。該封電報發送時,剛好遇到英文電報職員下班,剩下日文電報職員在不懂英文情況下依樣畫葫蘆發送出去。此事引發了國際聯盟注意,因而讓總督府相當難堪。
同年年底,霧社事件爆發,該事件是台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原住民反抗活動,台灣民眾黨再次發送電報給帝國議會的貴族院、內閣總理大臣與拓務大臣,表達不滿。接連兩次的抗議,讓總督府終於無法忍耐,1931年初下令將台灣民眾黨解散。
沒想到多年後,台灣民眾黨在柯文哲的主導下重生,會為台灣帶來怎樣的影響,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往前來到多媒體飛梭區,利用互動裝置呈現從 1921 年到 1934 年間,台灣議會所執行共15次的請願運動,只要轉動查詢台中間的圓形選鈕,螢幕就會出現相對應的歷史資料。
繼續來到多媒體環景劇場,站在巨大環形螢幕前,透過舉手找到相對應的圖片完成三道題目考驗就可以和雜誌封面合影,掃描 QRcode下載照片就可享受擔任封面人物的樂趣。
接著來到古蹟修復展示室,這裡陳列了館內的修繕文物,例如古典石柱的柱頭花、磁磚與木窗,斑駁的痕跡讓人看見時光在這裡悄悄推移的腳步。
逛完一樓右側,接著就是館內的參觀重點,左側的拘留室與水牢。
有別於之前的輕鬆氣氛,在踏入拘留室前,昏黃的燈光搭配螢幕無聲的播放著水牢的畫面,給人一種無比沉重的壓力。
鼓起勇氣踏入,審問室裡僅有一張椅子和木製互動裝置,說也奇怪,原本熱鬧的喧囂聲在我踏入房間後頓時沉默下來,偌大的房間裡只有我孤身一人,頓時真有種不安的感覺襲來。
自1933年直到戰後刑警總隊時期,這裡均是用來審問犯人刑求犯人之處。螢幕上顯示手銬以及犯人可收聽收音機的畫面,我的心似乎也被套上重重的枷鎖,鎖入那不見天日的監牢。
來到拘留室,在厚重的監牢裡仰望窗外的藍天,遼闊卻是遙不可及,似乎能聽見迴盪在此的幽幽嘆息聲,如絲如縷,不斷在耳畔呢喃,彷彿訴說著那股冤屈與不甘。
夜裡,萬物俱寂,那昏暗的燈光是他們僅能抓住的微弱希望。
館方透過光纖人形的投影技術讓遊客體會囚犯與牢房的空間感,現在,你能想像自由被剝奪的感覺了嗎?
扇形的牢房設計只要在中間設立一處監視台就能監看所有犯人的行為。
來到水牢,這裡是最受人矚目的設施。水牢內最低處至最高處只有120 公分,一般成年人無法站立,不難想見蹲坐在水裡,全身濕冷又不見天日的感覺。
看完前面的牢房後,館方貼心的敞開其中一間牢房的大門歡迎遊客入內體驗。
這櫃子的抽屜拉開來是一篇篇的心情記事,由囚禁在此的先人所寫,蔣渭水也包含在內。
藉由閱讀與寫作,他們才能度過鐵窗裡的漫長光陰。
接著往二樓邁進。
咦? 樓梯間擺著一幅可愛的看板,寫著懶雲診療室,我心想這應該是插畫展吧。
沒想到來到二樓,映入眼簾的是粉紅的展間,也太夢幻了吧,瞬間將我沉重的心靈治癒一番。
工作人員會請你穿上白袍、拿著聽診器與藥袋進行闖關遊戲。
原來懶雲是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的筆名,他也是位醫生,這裡展示他的學霸筆記以及照片。
他除了醫病也用手裡的筆針砭時事,與蔣渭水同樣治國醫國。這裡的小遊戲就是現場有好幾個音箱,拿著聽診器對準聽孔就能聽見許多小故事。
訪後心得
這天原本規劃要造訪新芳春茶行、大稻埕戲院等,沒想到光是這裡就待了兩小時。
館內透過新穎的多媒體科技打造新奇的互動體驗,例如AR望遠鏡、環景互動螢幕、光纖投影人犯以及恐怖沉重的審問室、牢房與水牢,都讓人彷彿走入時光隧道,親眼見識風起雲湧的新文化運動,親身體驗先人們追求自由的努力。
豐富的展覽資料加上妥善的親子設施,無論是親子家庭或是旅遊客,都能有滿滿的收獲。
建議於週日的導覽時間到來,聽聽大稻埕的精彩故事,順便感受被關在監牢裡的體驗,你會開啟許多內心的對話。
可大王出書啦,「大台北親子遊」好玩大提案,50條路線,160個景點,博客來線上買,帶上孩子一起去旅行吧。